李忠宪|郑丽文的角色:独裁的试播与台湾末日狂想曲 * 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对比 > 正文
李忠宪|郑丽文的角色:独裁的试播与台湾末日狂想曲
作者:

对中国共产党而言,郑丽文是“必要的实验”。他们不可能永远停在赵少康、郝龙斌、朱立伦、甚至蒋万安等等这些人的身上,传统历史上在台湾的中国国民党,韩国瑜是不会出头,小太妹徐巧芯也不可能打败费鸿泰,郑丽文更不可能当选中国国民党的党主席。

催化这一切的历史进程就是资讯科技革命以后的人工智能和讯息战争,芯片运算指数级的进步,也大幅缩短历史改变的具体时间。

在中国对台策略的进化史中,从“武力恫吓”到“政治收编”,再到“心理渗透”,每一步都更柔软、更精准。过去他们需要导弹,如今只要话语。而郑丽文的行动,在马场町为共谍吴石献花,正是这个进化过程的完美样本。

在国民党里,她几乎是异类。她不是世袭家族的后代,没有血缘神话的负担;她也不是军系或党国世代的延伸,不需要向任何“反共精神”致敬。正因为如此,她能成为北京可以尝试的新接口。

传统的国民党人,无论是郝龙斌、连胜文,甚至蒋万安,都背负着“反共复国”的历史影子。那是祖父辈的信仰,是他们再怎么软化也不能直接否定的历史包袱。郑丽文没有这个包袱,她可以“主动”去做别人不敢做的事。

她的角色不是要立即说服所有人,而是要让“不反共”这件事,第一次变得理直气壮。

很多人误以为中国的威胁永远是“武力犯台”,但真正的威胁从来不是军舰,而是话语。

当年邓小平靠“一国两制”欺骗了香港的民主派,现在习*近*平靠“和平与和解”改写了台湾的语境,郑丽文的献花行动,就是语境改写的开始。

她的成功与否并不重要,就算失败,中国也损失不了什么。

独裁者的耐心,是民主社会无法比拟的。

时间是站在习*近*平那一边的,他不用选举,不怕民意,不受监督,民主社会需要短期的胜利;独裁政权只需要长期的渗透。

因此,北京可以等待,一次不成,十年后再来,十年不成,就换一代人。

郑丽文的“追思会”并非个人行动,而是一个政治语言的测试。它在测试:台湾社会对“共谍”这两个字是否已经麻木?

国民党的支持者是否已能接受“不反共但爱国”的逻辑?如果能,下一步就是“反共不等于爱国”,而这正是中共最渴望的语境胜利。

对北京而言,最理想的局面不是强行统一,而是让台湾自己忘记为何要反共。当反共变成过时的口号,当和平取代自由成为政治信仰,中国共产党就已经赢了。

这一切之所以有效,原因其实残酷:台湾社会已经出现了“思想的疲劳”。七十年来的反共教育、三十年的民主自由、十年的资讯战,人们已经厌倦思考,渴望被简单的“和平”麻醉。

郑丽文的“和解论”正好迎合了这种倦怠,她不需要真正信仰什么,只要看准群众的惰性,就能成为时代的顺流者。

卡缪说:“独裁者最大的胜利,不是让人害怕他,而是让人模仿他。”郑丽文的投降,并不是结束;而是独裁进化后的试播集。

她的角色,不在于改变什么,而在于让屈服变得看起来理性而高贵。“反共”被视为老派、过时、甚至激进,那才是中国真正的胜利,虚拟世界的TikTok短片,加上现实世界的郑丽文向共谍致敬,交互震荡的结果,不反共的中国国民党、加上投机、无脑的台湾民众党、以及软弱没有行动能力的民进党,编织成台湾末日的狂想曲。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作者脸书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1uhhl1v0p46zl.cloudfront.net/2025/1109/2302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