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揭晓,日本化学家北川进(左起)、英国化学家罗布森和美国化学家亚基共同获奖。(撷自网路)
(一)
如今,《老子五千言》看上去就如天上飘着的白云,遥远得只能抬头仰望而难以接近。其实内容都是些身边事,是油盐酱醋柴的大集成。看官,您看:
挻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戸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将陶土做成器皿,有中空的地方,才显器皿的用处。造房,有门窗四壁,方可入住)
一句大实话!无用的空间才是用武之地。两千多年前祖先说的,大多听不懂了,但也有人听懂了,比如汤川秀树(1907–1981)——日本第一位诺贝尔奖获奖者,获得的是物理学奖。
都说他是“大器晚成”。反过来就是说,他的少年、青年、中年并不如意,被视为大不成器,或者成不了大器。
他父亲是著名地质学家,京都大学教授,翻译过《山海经》。兄弟五个差不多都出人头地,有的是理工科的专家,有的是人文方面的著名学者,唯有他平平庸庸。
常言道,孩子是自家的好。即使不是事实,而望子成龙,盼望子女会比自己出色是天下父母心。可是,连他父亲都说他“整天不知在想什么”。觉得他能力不如其他兄弟,不会有出息。所以,一度打算让他放弃上大学,改读专门学校。
确实,从记事起就毫无个性,沉默寡言。不太会说话,对麻烦的事都以“我不回答”来躲避了事。
中学时,在班上不起眼,被昵称为“权兵卫”(意即“呆头呆脑的乡下人”);后来在大阪大学工作时,学生反映说不知他在课堂上说些什么;研究上也成果平平。研究室主导教授训斥说,让他来研究室当助手,不过是看在了他那冶金专家的兄长的面上。
一个很普通、很平庸的存在,长期不遇、冷遇,也许就这样了却一生。
汤川秀树的无用是共识。
不料,在一次国际物理学会议上偶然与爱因斯坦相遇,并成了莫逆之交。爱因斯坦深知他的研究价值。此后,这个无用之人渐渐被认可,成了有用之人,有了用武之地。
(二)
七十四岁的京都大学北川进教授,在大家眼里也不过是个很不起眼的老头,近来却一夜之间名闻天下。
这之前,他也是一个无用之人。
专业冷门。因为世界上热门的、可用来作为研究的材料已经差不多了。就是说,他凭着博士学位可端的饭碗也几乎没有了。所以,毕业以后被冷处理,还被劝告去别的地方寻找出路吧。无奈之下,他开始专注无色、毫无反应的氯化亚铜这一金属材料。把无用当作有用,辛辛苦苦几十年如一日,总算有了一点成果写成的论文,在美国的一次发表会上竟然被全盘否定了。
今年他之所以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是他五十多年来一直默默从事的多孔性配位聚合物(PCP)及金属有机构造体(MOF)研究得到了认可。
一个大冷门。
无用的人,无用的成果,如今有用了。
获奖之后,记者请他谈谈感想,木讷的他在纸上写了“无用之用”四个字。
然后,他回忆道,这是大学一年级时,在学校附近的书店里买的一本汤川秀树的著述里引用过的。这句话便引导了他的一生。
“无用之用”四个字成了他此后即使被周围一再否定,依然坚定不移的动力。他说,不要总是把目光放在有用上,被看作无用的东西其实更具有挑战性,更有意思。五十多年后的今天被承认,就是他把被认为无用的材料变成有用的东西,在无人关注的地方挖出了宝藏。
(三)
汤川秀树,不仅自身验证了“无用之用”,也影响了后来的专家、学者。
幼童的汤川秀树,五六岁时和兄弟们一样,并没有专门的英才教育,而是每天背着书包轮流去外公家,跟着外公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似地读四书五经,先读了《大学》,接着是《论语》、《孟子》等。
于是,记住了孔子、孟子、庄子的名字,也记住了“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之类的吧。
一般地来说,学理工科的,在文科领域总差着那么一节。但是,他不是。在文科上也有不乏的见解,作家司马辽太郎就曾回忆说,从私小说的角度来读菅原道真的汉诗,这方法是从汤川秀树那里学来的。
同时,成名之后,挥毫为人题的字“知鱼乐”出自《庄子.秋水》。
学理工科专业却有文科功底,看似无用,其实呢?走到了前人未到的顶峰上的他,在回忆录《过客,一个物理学者的回想》里就说:
“我不觉得那时候读过的汉文典籍毫无用处。……虽然不明白其中的意义,但是从汉文典籍中得到很大的收获。”
如今,他的学生、后人们也记住了他的教诲,然后,为人类做出了莫大的贡献。
(四)
身边有很多无用之物,比如书桌上的辞典《广辞苑》,有三千页之厚,很重,很占空间。平时尘封着,几乎没有登场出风头的机会。但是,此时翻开想查查“无用之用”的出处与解释。辞典上是这么注明的,出自《庄子.人间世》,大意是:
被认为的无用之物,反而能派大用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