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国恐成欧洲首个“无法与中共脱钩”的美国盟友 * 阿波罗新闻网
新闻 > 军政 > 正文
这国恐成欧洲首个“无法与中共脱钩”的美国盟友

随着全球对中贸易限制日增,中国企业频以“洗产地”方式规避关税与配额,将原产于中国的产品先运至第三国,再以该国名义出口。此举虽非新事,但近年来愈趋普遍,引发国际高度关注。其中,匈牙利被视为中国(共)在欧洲的“洗产地圣地”,从海信家电到比亚迪电动车,皆可见其绕道匈牙利出口的轨迹。

海信集团创立于1969年,原为中国地方国企,后拓展至海外。据《纽约时报》记者古德曼报导,早在2004年海信便在匈牙利奥斯特发索尼法村设厂。背景在于上世纪90年代,欧盟多次指控中国低价倾销电视,对中制电视课征40%关税。虽2002年关税取消,但仍设进口配额与最低售价。然而2004年欧盟扩员,为中企提供了免关税出口的契机。匈牙利当时新入欧盟,成为理想跳板。

海信在匈工厂所产电视,以欧洲品牌半价销往法、英、意等国。依据欧盟标准,产品零件与劳动力成本中逾六成来自欧洲即可视为“欧洲制造”,其余可自中国输入,使海信利用成本差异获利。虽欧洲制造成本为中国三倍,但免关税的优势令其整体仍具竞争力。

2008年金融海啸后,中东欧国家经济受创,匈牙利等国为摆脱对西欧依赖,寻求中国资金。2010年代,“16+1合作机制”及“一带一路”倡议成为中国扩大在欧影响力的工具。虽整体成效有限,但中匈关系日趋紧密。2015年匈牙利成为首个签署“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的欧洲国家,后更获中方提升为“全天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共国最高级别的外交定位。过去两年,流入匈牙利的中资总额已超过德、法、英之和。

匈牙利转向中国亦出于国内经济压力。奥班总理2010年重掌政权时,国家债务占GDP逾八成,金融危机令经济脆弱。通过多元化与紧缩政策,匈牙利逐步恢复,并在偿还IMF贷款后获得更大外交自主。奥班推行“向东开放”政策,加强与中、俄等非西方国家合作,将匈牙利定位为中共在中欧的核心据点,代价是经济对中资依赖不断上升。

象征性项目即布达佩斯-贝尔格勒铁路,总造价超20亿欧元,资金主要来自中国贷款,但外界质疑其透明度与效益。除铁路外,匈牙利因市场小、开放度高而长期依赖外资,中企亦加速布局:宁德时代(CATL)正在建设匈牙利史上最大外资电池厂,比亚迪主导电池与整车供应链,华为也设区域基地。今年两国更签署核能合作协议,显示中资在当地制造业与高科技领域的渗透。

根据匈牙利国家经济部数据,中国为其第三大投资来源国,仅次于德国与韩国;但过去五年中有三年居首。2023年中共对匈直接投资达76亿欧元,占外资总额58%,成为最大外资来源国。中匈双边贸易额2024年约162亿美元,年增11.6%。

然而,这种高度绑定也引发欧盟担忧。欧盟已启动调查,检视比亚迪在匈工厂是否获得不公平补贴,若属实,可能要求比亚迪出售资产、减产、偿还补贴并缴纳罚金。此举预料将进一步加剧中欧贸易紧张。

外界认为,匈牙利可能成为欧洲第一个“无法与中共脱钩”的美国盟友。其经验或预示:随着中资深入各国经济体系,未来其他美国盟友也将面临类似两难——在地缘政治与经济现实之间艰难取舍。

责任编辑: 时方  来源:阿波罗网时方报导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1uhhl1v0p46zl.cloudfront.net/2025/1110/2303361.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