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大陆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艘弹射型航空母舰“福建号(舷号18)”(图上方)。图:翻摄“脸书”吕礼诗
当习*近*平亲自主持“福建舰”成军典礼,满场红旗、三艘航母、电磁弹射、命名“福建”——这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国威仪式,也是一出对内巩固军心、对外展示海权的政治剧场。
乍看之下,仿佛中共海军已正式迈入太平洋时代。但若拨开媒体烟雾,我们所见的,并非一艘足以颠覆战略平衡的超级航母,而是一个仍深陷体制不稳、军权斗争与指挥链模糊中的未完成政军工程。而真正令北京忌惮的,并不是台湾会被航母压制,而是台湾早已稳居其咽喉,牢牢卡住中国(共)迈向蓝水的气口。
舰未出鞘,岛已在要冲
“福建舰”是中国首艘配备电磁弹射(EMALS)系统的航母,象征着对美国福特级舰的技术追赶企图。然而,从目前状态来看,舰载机尚未全面实装、战斗群尚未成形,距离具备远洋作战能力仍有段距离。
更值得注意的是,福建舰的命名与部署方向虽对台具有高度象征性,但其真正的战略瓶颈,并不在于它能否对台发动打击,而在于——它能否绕过台湾?
无论是穿越巴士海峡、通过宫古水道,还是摆脱第一岛链的战略牵制,中共海军的蓝海梦想,其第一道关卡就是台湾。这是北京最不愿面对、却无从回避的现实。航母再多,若出不了第一岛链,就永远只是近海巨兽、玻璃舰队。
然而,比航母能否远航更值得关注的,是:这支舰队的指挥网是否稳固?其内部体制是否堪用?
将领缺席,不只是空椅子
对比2019年山东舰成军时的气氛,“福建舰”典礼显得格外冷调。尽管习*近*平亲自登舰授旗,但高层将领却集体缺席:海军司令胡中明、南部战区司令吴亚男、政委王文全皆未现身,这在如此等级的军事仪式中极为罕见。
这些不只是偶然空位,而是制度性裂痕的投影。当军中高层人事持续清洗、政治忠诚压倒专业履历,战时谁能拍板?谁敢讲真话?谁还能发令?
若一艘航母的舰桥上坐的是唯命是从的官僚,而非实战历练的军人,那它无论技术多先进,最终也只是漂浮在红毯与神话上的铝壳——看似锋利,实则虚空。
而这艘舰的命名背后,更隐藏着另一层政军结构的投射。
象征政治与命名仪式:从战舰到献礼
福建舰的命名,并非单纯依据《海军舰艇命名条例》,而深植于中共权力逻辑与派系互动。苗华、何卫东等“福建帮”将领主政时期,此舰之命名不只是地缘象征,更是对“习核心”的一种政治呼应。
如同山东舰曾被视为向彭丽媛籍贯的献礼,福建舰亦难脱类似投射。连同山东舰舷号“17”、入列日与北洋水师周年的对应,都反映出中共政军体系里,军舰早已成为意识形态与忠诚象征的容器。
当军舰的命名需照顾出身、数字寓意与历史戏码,战舰便不再是战略资产,而是个人崇拜体制下的宣传素材。
但即使这些象征意义铺天盖地,现实仍无法掩饰一件事:福建舰若要实战运用,必须通过台湾控制的战略要道。这不是修辞,而是具体的战场现实。
台湾的战略主动权:地理就是杠杆
中国(共)想用航母改变台海态势,但讽刺的是,“福建舰”越是进步,就越突显台湾的战略地位。对美国而言,台湾不再只是地缘棋子,而是维系整个第一岛链的核心节点——若台湾失守,整个西太平洋安全架构就此溃堤。
而台湾的优势,从来不在航母数量的比拼,而在于以下三项杠杆:掌握通往太平洋的“战略闸门”;深嵌于美日联合情报与后勤网络;凭借岸置导弹、精准雷达与电子战力,早已建构起针对航母的“战略阻断系统”。
当中国还在舰桥上测试舰载机升降稳定性时,台湾早已布署足以瘫痪航母战斗群的对应机制。这不是被动防守,而是节奏控制者的角色反转。
我们不应再把自己定位为“被威胁者”,而是要认清台湾正居于“地缘节点管理者”的关键角色。
结语:中共航母能航行,体制能吗?
“福建舰”的成军,确实是中国军事现代化的一部分。但真正值得重视的,不是这艘航母多大、多新、多快,而是:它究竟能去哪里?又会被谁挡住?
航母可以下水,但体制能否航行?当中共军队内部仍受制于政治忠诚测试、反腐斗争与派系轮替时,再强大的硬件也难掩那脆弱的制度裂缝。
台湾,正站在中国(共)梦想出海的瓶颈口。真正的地缘较量,不在于武器数量,而在于节奏与主动权的掌握。
中国(共)造再多航母,若通不过台湾,就仍旧只是幻象中的大国海军。而我们,正是那个能让幻象破灭的现实节点。台湾不能只是守住不被击穿的防线,更应懂得——自己早已站在决定对手战略成败的杠杆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