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部实锤:6.6亿栋房子人均城镇住房面积更是达到41.2㎡,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手里有房,心里不慌”的老话,如今正在被现实打破。住建部公布的一组数据,让楼市的过剩真相浮出水面:全国房屋总数已达6.6亿栋,人均城镇住房面积更是达到41.2㎡,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而另一边,2024年全国人口减少139万人,迎来史上第二次负增长。房子越盖越多,人却在变少,曾经的“造富神话”正在演变成“财富枷锁”,未来5年,囤房者或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贬值压力。
房子过剩有多严重?身边的“囤房者”已陷入两难
以前说起囤房,大家都羡慕“手里多套房,躺着收租金”的人。但现在,不少囤房者却陷入了“卖不掉、租不出、养不起”的困境。
朋友吴哥就是典型例子,家里老人去世后留下6套安置房,本以为是笔“横财”,结果4套房子空置快半年,挂在中介平台上连问的人都没有。他主动降价10万贴出“急售”,依旧无人问津。“以前觉得多套房是底气,现在每月要交物业费、税费,空着就是纯消耗,反而成了负担。”吴哥的无奈,道出了很多囤房者的心声。
还有堂姐一家,手里握着4套房,原本计划给两个孩子各留一套,现在却愁眉不展。楼市降温后,房子出租难,租金连月供的零头都不够,想卖掉又没人接盘,光每年的物业费和维护费就花掉不少。更让人焦虑的是,这些房子的估值还在不断缩水,曾经引以为傲的“资产”,如今成了甩不掉的“包袱”。
这种情况并非个例,而是全国性的普遍现象。1.2亿套空置房意味着,即便每个家庭住一套,还有大量房子无人问津。城中村的自建房、农村的祖宅、开发商手里的烂尾盘,再加上那些“掏空六个钱包”买下的学区房,楼市的过剩问题已经严重到“供远大于求”的地步。

三股力量推高“建房潮”,埋下过剩隐患
房子之所以会多到“住不完”,并非偶然,而是过去二十年三股核心力量共同推动的结果。
1.城镇化催生的“刚需假象”
早年农民进城、年轻人涌向大城市,带来了一波住房刚需,让开发商看到了“红利”。在“城镇化必然推高房价”的预期下,开发商疯狂拿地建房,哪怕是远郊区域,也坚信“未来会有人来住”。但如今,城镇化增速明显放缓,新增人口几乎枯竭,很多城市的人口已经见顶,可房子还在源源不断地建,供需失衡的缺口越来越大。
2.全民炒房的“理财误区”
曾经有段时间,“买房最保值”的观念深入人心,连菜市场大妈都知道“闭着眼买房都能赚”。央行数据显示,2025年城镇家庭的债务收入比高达132%,意味着一个家庭赚10块钱,就有13块的债务,其中大部分都和房贷相关。大家把房子当成稳赚不赔的理财产品,纷纷加杠杆囤房,却忽略了“房子终究是用来住的”本质,最终催生了大量投机性住房。
3.地方财政对土地的依赖
很多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卖地”,土地出让金撑起了地方财政的半壁江山。每当财政紧张,地方就会出让更多土地,开发商拿地后再盖更多房子,形成“卖地-建房-再卖地”的恶性循环。这种依赖土地财政的发展模式,在推高房屋总量的同时,也埋下了过剩的隐患。

楼市或将迎来新变局!楼市过剩不只是“降价”,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连锁反应
很多人觉得,楼市过剩无非是房价下跌,跟没买房的人没关系。但实际上,房地产作为经济的“支柱产业”,其过剩带来的影响早已扩散到各行各业,从家庭财富到就业岗位,从地方财政到日常消费,每个普通人都会被波及,藏在背后的痛点更是戳中无数人。
1.负资产家庭激增,“房子变枷锁”压垮普通人
这是最直接的痛点——房子不值钱了,但贷款还得照还。广州有业主几年前花300万买的房子,现在市值只剩180万,可还欠银行200万贷款。卖了房子还不够还房贷,只能硬着头皮继续交月供,每个月几千块的支出压得人喘不过气。更糟的是,租金根本撑不起月供,有的房子租出去一个月才收2000块,月供却要5000块,相当于每个月还要倒贴3000块养房。
这种“资产缩水持续亏损”的情况,让很多家庭陷入财务困境。以前觉得买房是“避风港”,现在却成了“无底洞”,想断供又怕影响征信,只能咬着牙硬扛,原本的生活质量直线下降,旅游、购物、教育提升这些消费全被砍了,日子过得紧巴巴。
2.50多个相关行业“躺枪”,产业链上的人没饭吃
房地产就像一条巨大的产业链,上下游绑着超过50个行业,从最开始的钢铁、水泥、建材,到中间的建筑施工、装修设计,再到最后的家电、家具、家纺,甚至包括房产中介、物业服务、搬家公司,全都靠楼市吃饭。
现在房子卖不动,开发商首先就会缩减拿地规模,建材厂的订单瞬间锐减,生产线开工不足,只能裁员降薪;装修公司接不到新房装修的活,只能靠少量老房翻新维持,不少小公司直接倒闭;家电卖场里,冰箱、彩电、沙发这些大件商品,很多都是买房后才会添置,楼市冷了,家电销量跟着暴跌,店员的提成少得可怜。更别说建筑工人,以前常年有活干,现在工地开工少,只能在家待业,或者去打零工,收入不稳定,一家人的生计都成了问题。
3.地方财政没钱,公共服务跟着“缩水”
很多地方政府的收入,一大半都靠卖地。2025年前8个月,全国房产交易额同比锐减58%,土地出让金收入自然跟着暴跌。地方财政没钱,受影响的还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原本规划好的地铁线路,因为资金不足只能延缓开工;小区旁边的学校该修缮了,没钱只能拖着,孩子上课的环境得不到改善;社区医院的设备该更新了,财政拨款不够,看病还是得跑大医院;就连公园的绿化维护、街道的垃圾清理,都可能因为资金紧张而打折扣。这些公共服务看似和楼市没关系,其实都离不开土地财政的支撑,楼市过剩最终还是会让每个人的生活体验下降。
4.就业市场遇冷,年轻人找工作越来越难
楼市过剩带来的就业冲击,远比想象中更广泛。除了房地产直接相关的行业,很多间接依赖楼市的领域也受影响。比如广告公司,以前房地产广告是重要业务来源,现在开发商不投广告了,广告公司只能裁员;还有金融行业,房贷业务量下滑,银行的信贷员、客户经理收入下降,甚至面临岗位缩减;就连互联网行业,很多做房产中介平台、家居电商的公司,也因为行业不景气而收缩规模。
对于刚毕业的年轻人来说,就业选择变少了,原本能投的岗位现在要么不招人,要么薪资降低。以前觉得“毕业找份好工作不难”,现在却要和几百人抢一个岗位,不少人只能被迫“慢就业”,或者接受薪资远低于预期的工作,年轻人的职业发展被严重影响。
5.消费热情被浇灭,大家不敢花钱了
房子是很多家庭最大的资产,当房子贬值,家庭财富缩水,大家的消费信心会直接崩塌。以前手里有套值钱的房子,觉得“家底厚”,敢花钱旅游、买新衣服、报兴趣班;现在看着房子估值一天天跌,心里没底,总想着“留着钱防万一”,能不花的钱就不花。
更关键的是,很多家庭还背着高额房贷,每个月的收入大半都要还月供,根本没多余的钱用于其他消费。以前一家三口周末还会出去吃顿大餐、看场电影,现在只能在家做饭;以前想换个新手机、新电脑,现在觉得“能用就行”;以前计划给孩子报课外辅导班、兴趣班,现在也只能忍痛砍掉。大家都不敢消费,市场活力就会下降,反过来又会影响经济发展,形成恶性循环。

未来5年,房产配置该“弃暗投明”
面对楼市过剩的现实,再抱着“囤房致富”的幻想,只会让财富不断蒸发。未来5年,房产配置的核心逻辑已经变了,该及时调整思路,避免被市场淘汰。
1.多余房产尽快止损,别抱有幻想
对于手里有多套房的人来说,最该做的就是“及时变现”。尤其是三四线城市的远郊房、配套差的老小区、没有产业支撑的县城房产,别再等“涨价翻盘”,越晚出手越难卖,甚至可能面临“砸在手里”的风险。早出手至少能收回部分本金,减少后续的持有成本。
2.别再把房子当“理财产品”
过去二十年,房子确实让一部分人实现了财富增值,但未来,房子的“消费品属性”会越来越明显。它就像车子、家电一样,买来是为了使用,而不是为了赚钱。别再盯着房产估值沾沾自喜,真正能支撑生活的是现金流,而非一套卖不掉的房子。
3.刚需买房只看“三个硬指标”
如果是刚需买房,别被“低价”“性价比”迷惑,核心要看三个指标:产业、人口、教育配套。有产业才能吸引就业,有人口流入房子才有人接盘,优质的教育配套能让房子保持一定的流动性。宁可买核心区域的小房子,也别买远郊的大房子,毕竟“有未来的区域,房子才不会贬值”。
过去二十年,是房子造富的时代;未来二十年,可能是房子“吞噬财富”的时代。住建部的数据已经敲响警钟,房子不再是逃避风险的庇护所,而是管理风险的试金石。与其抱着过剩的房产被动等待,不如主动调整资产配置,把重心放在能持续创造价值的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