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生|中国民主之路政党民运☀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政党 > 正文
春生|中国民主之路
作者:
在《中国民主季刊》刊登的《吴国光/王天成:想象一个没有共产党的中国》一文中,吴国光教授提出:民主和资本主义是两个不同的东西,我写的那本关于全球化的政治经济学的书,概念上的出发点就是民主和资本主义这两套制度互相不同、有合作有矛盾。笔者认为,这个观点值得商榷。谈起民主,一般人认为民主...

在《中国民主季刊》刊登的《吴国光/王天成:想象一个没有共产党的中国》一文中,吴国光教授提出:“民主和资本主义是两个不同的东西”,“我写的那本关于全球化的政治经济学的书,概念上的出发点就是民主和资本主义这两套制度互相不同、有合作有矛盾。”笔者认为,这个观点值得商榷。

谈起民主,一般人认为民主是一种政治体制。谈起资本主义,人们一般认为资本主义是一种经济体制。笔者认为,狭义的民主一词经常被使用于描述国家的政治体制,广义的民主也包括国家的经济体制。

英国是第一个建立民主制度的国家。本文中,笔者通过讲述英国民主之路的历史,借以阐述民主的定义;通过借鉴英国的民主之路,阐述中国的民主之路。

从君主到民主

我们来看人类历史是如何从君主走上民主的。

君主

农业时代,农业是主要产业,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

一代又一代的以君主为首的军事集团利用暴力夺取国家权力,占领国家土地。掌握政治军事力量的军事集团是国家的统治阶级,君主是世袭的最高统治者,职位由家族成员通过直系血亲继承。君主制是一种以君主为国家元首的政体形式。《书·多方》,“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体休命于成汤”,君主是民之主。《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普天之下,皆是君主的土地,四海之内,皆是君主的臣子。国家“主权在君”。君主掌握国家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利。

以中国为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公元前1045年,周朝开始实施分封制度。周武王分封姬姓宗室子弟和功臣为列国诸侯,如封其弟周公姬旦于鲁国,封功臣姜太公于齐国等。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攻灭六国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取代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的主要特征是,皇帝拥有绝对权力:1、专制君主是全国土地财产的唯一的最高所有者;2、专制君主独揽国家权力,集全国的军事、司法、行政权力于一身。3、专制君主的个人意志就是法律,对臣民拥有生杀予夺之权。一直到清朝末年,中国皇帝始终拥有绝对权力,君主权力至上。

再以英国为例。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国后,宣称自己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他大量没收盎格鲁-撒克逊贵族和自由农民的土地,把全国可耕地面积约1/6和山林面积约1/3据为己有,其余的分给他的诺曼亲信和随从,并根据分封土地的多少,授以贵族爵位。威廉一世的封臣再将自己的封地分成小块,分赐给自己的附庸。大小领主拥有其领地内的统治权。威廉不仅要求自己的直接封臣对他宣誓效忠,也要求直接封臣的封臣也对他效忠。通过层层分封权力和土地,英格兰建立起一套基于暴力私有制的君主专制等级制度。

君主专制社会的核心是“主权在君”。

英国民主之路

与中国社会不同,英国不是中央集权制,君主王权有限,贵族领主拥有其领地内的统治权。12世纪亨利二世登基之后,王权日渐强大,严重破坏了古制和习惯法传统,损害了贵族的利益。

播种民主

1215年,贵族们发动叛乱并强迫英王签署《大宪章》。《大宪章》的意义在于政治上限制了君权,奠定了“君主服从法律”的原则;经济上也限制了君权,提出保障商业自由,维护了商人的经济权利。《大宪章》是英国宪政史的开端,同时也播撒了民主的种子,开启了英国走上政治民主和经济民主之路。

1295年爱德华一世召开模范议会。各自治市(包括市镇和城市)的代表首次获准参加议会;自此以后,每郡都会派两名骑士出席议会,而每自治市则派出两名自治市市民作自治市之代表。1311年,平民代表参加议会的制度开始固定下来。这标志着平民开始具有一定的参政权。

1628年3月,议会向国王提交了《权利请愿书》,这是英国继《自由大宪章》之后,又一份由下而上的带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文件。《权利请愿书》提出“禁止国王在未经国会同意的情况下征收新税”的要求,以国会权力限制王权;提出“任何公民的逮捕、拘禁或财产剥夺都必须依照法律和法院判决进行”的要求,以保护人身自由和财产。

1688年的“光荣革命”则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地位。

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赋予英国人民拥有不可被剥夺的民事与政治权利,如人民有选举议会议员的权利;人民有配带武器以用以自卫的权利。

以上历史事实,显示了英国政治民主进程,王权被削弱,民权开始上升。但是,虽然1688年的“光荣革命”则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地位。但是,英国议会仍然受君主权力的影响。1832年议会改革标志着英国正式开始了民主化的进程。这是由于工业革命的诞生。

工业革命

前文中,笔者讲过,农业时代,农业是主要产业,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

随着交易活动的拓展,农业社会中的商品交易活动逐步成为一些国家的主要经济活动,工业逐步成为主要产业。

17世纪,英国工业的发展使得新科技成为有效的竞争手段。发明者要求英国政府以国家法律的形式保护发明者的知识技术产权。1624年,英国议会颁布了《垄断法规》,这是世界史上第一个具有近代意义的法律法规,标志着近代专利制度的建立。专利制度鼓励科学技术创新,保护创新者的知识产权,提升了人的科学技术能力,促进了工业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土地不再是人类唯一重要的资源,人的知识成为重要的生产资源。《垄断法规》不仅保护了知识产权,更为重要的是确立了知识产权原则,打破了君主暴力产权原则,开启了经济民主的进程。

[page]

1764年,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制成珍妮纺纱机后,珍妮机提高了面纱产量和质量,面纱价格也上涨了,哈格里夫斯因此赚钱了。由于影响到其他纺纱户的收益,这些人捣毁了哈格里夫斯的珍妮机,并把他们夫妇两人赶出了所居住的小镇。1770年,哈格里夫斯获得了专利,知识产权得到保护。自此,没有人敢捣毁珍妮机,也没有人敢仿制珍妮机,哈格里夫斯开始大量生产和销售珍妮机。四年后,英国已有两万台“珍妮机”了。在专利制度的保护下,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基于自身的知识能力成为有产者。

同样,1782年,瓦特取得双向式蒸汽机专利,知识产权得以保护。1794年,瓦特与博尔顿合伙组建了专门制造蒸汽机的公司。在博尔顿的成功经营下,到1824年就生产了1165台蒸汽机。瓦特与博尔顿都赚到了不少钱,成为在专利制度的保护下知识能力致富的有产者。

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制成以他女儿珍妮名字命名的纺纱机,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詹姆斯·瓦特制成的改良型蒸汽机首先在纺织业投入使用,受到广泛欢迎。从此之后,采矿业、冶金业、造纸业等工业部门,都先后采用蒸汽机作为动力,大大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发展。随着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操作,一种适应机器生产的需要而产生的新型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出现了。新的工业生产方式诞生了。

哈格里夫斯、瓦特等企业家将自己的资产投入到生产交易活动中去,交易双方都承认彼此是商品的所有者。这是交易私有制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基于交易私有制的交易活动的扩大,市场经济出现了。

市场经济是自由开放的经济,每个人都可以进入市场。所有进入市场的人都具有配置资源和发挥自身知识能力的权利,根据产品贡献,获得财富。市场经济逐步将更多的财产分布于国民手中,增加了国民的财富,保障了国民的生活,使得社会财富不再仅仅掌握在君主和贵族手中。

更为重要的是,交易过程是一次又一次的顾客选择过程,质量差、价格高、交期长的企业将被逐出市场。顾客选择权逐步将社会经济权利转交到了全体国民手中,不再仅仅掌握在君主和贵族手中。民营企业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角。以市场经济为标志的经济民主出现了。

交易私有制逐步打破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具有一定的经济权力的商人阶层及劳动阶层政治参与能力的提高,迫使国家的政治权力一步一步地转交到了全体国民手中,不再仅仅掌握在君主和贵族手中。基于交易私有制的市场经济推动了经济民主。国民的经济权利自发地扩展到了政治权力。

19世纪上半叶的议会改革成为第一次民主化浪潮的开端。在《民主化》一书中,政治学家波特尔定义“民主化”为“由较少负责任的政府到较多负责任的政府,由较少竞争(或干脆没有竞争)的选举到较为自由和公正的竞争性选举;由严厉限制人权和政治权利到较好的保障这些权利;由市民社会只有微弱的(或干脆没有)自治团体到享有较充分自治团体和数量较多的自治团体的这样一种政治变革过程”。

1832年的《议会改革法案》要求更改选举资格,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扩大选民范围,使英国的选民人数从1830年的47.8万增加到1832年的81.4万。

1832年改革法令后确认。国会在决策和立法上的权力也逐渐增加。通过发展责任内阁制、司法分权以及一系列宪法惯例,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1832年议会改革标志着英国正式开始了民主化的进程。国民的权利边界扩大,而君主权力边界缩小。以政治民主和经济民主为一体的资本主义宪政民主制度出现了。

政治民主之路一直向前延伸。

1918年,选举权扩大至英国普通男性。选民人数为2150万。

1928年.英国普通女性享有选举权,增加了500万女性选民。

1884年议会改革,扩大选民范围,部分工人争取到了投票权(有22个城市除外)

1918年通过《人民代表选举法》实现全民普选(男21周岁女30周岁)

1928年实现男女平等的普选权

1948年取消部分“特权票”,真正实现一人一票,人人平等。(在此之前,贵族,伦敦人,大学有不同程度的投票特权,一票顶三票,1.5票)

1969年,英国最终实现18岁以上普通公民选举权益,完成全民普选的民主化进程。

经济民主一度走偏。

由于受费边主义影响,1918年,英国工党党章确立了“公有制条款”,将公有制等同于“国有化”,奠定了工党的理论基础。

[page]

1945年,工党政府上台后推行民主公有制,干预国民经济自由,削弱国民的经济民主权利。

1979-1990年,撒切尔政府实行放松管制、推行私有化,回复国民的经济民主权利。

20世纪90年代,“新工党”在经济体制上,放弃以公有制取代私有制的目标,提出“新型混合经济”和“人人所有的社会所有制”,承认国民的经济民主权利。

相对于君主专制主义的“主权在君”,资本主义的“主权在民”彰显了人类的进步。

民主

依据英国的民主之路,我们可以理解民主的内涵。

民主是国家“主权在民”。狭义的民主仅仅包括政治民主。广义的民主包括政治民主与经济民主。

政治民主的核心要素是,国民拥有自由、平等参与国家公共政策的参与权,自由、平等和公正的选举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所有国民的人权;政治民主保证国民的政治权力。

经济民主的核心要素是,国民拥有自由、平等参与国家经济活的参与权,自由地进入市场,进行交易活动。市场主体的身份、权利和机会是平等的,保护国民的产权。经济民主保证国民的经济权利。

社会产品主要包括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政治权力范围,是公共产品领域。政府是提供公共产品的主角。经济权利范围,是私人产品领域。国民是提供私人产品的主角。

资本主义的一面是一种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国民以自由和平等的竞争方式追求利润为目标的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代表经济民主,是民主的一部分。资本主义的另一面是政治民主。宪政民主代表政治民主,是民主的另一部分。现代资本主义制度是宪政民主-政治民主制度和市场经济-经济民主体制的两面一体,“民主和资本主义是两个不同的东西”的观点不利于确定民主改革之路。

中国民主之路

中华民族是一个痛苦的民族,至今还在民主之路上艰苦地挣扎。

满清末期,中国人开始探索宪政民主之路,1947年中国初步建立起宪政民主制度。1949年,中国共产党依靠前苏联共产党地支持,用枪杆子在中国大陆建立了党国专制制度,中国又重新回到了专制时代。

从君主到民主

19世纪后期,清朝统治者进行自救的洋务运动,妄图在不改变君主专制制度的前提下富国强兵。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一部分中国人开始了新的生活方式的探索:摆脱专制制度,走向宪政。

19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代表的维新派首次提出了,要改造君主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度的政治主张。康有为三次上书光绪皇帝,主张维新变法。颇为可贵的是光绪皇帝,他顺应历史潮流,力推新政。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戊戌变法正式开始了。变法采取不流血的和平手段,自上而下地进行改革,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兴民权、设议院,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将光绪帝囚在中南海瀛台。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被杀,历时103天的戊戌变法失败了。

1905年,清政府为了挽救危局,不得不接受立宪派主张,学习欧美和日本宪政,准备立宪。

1908年8月27日,清政府颁布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钦定宪法大纲》,由“君上大权”和“臣民权利义务”两部分构成。为了维护清朝的永恒统治,“君上大权”中规定,“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皇帝集立法、行政、司法、外交、军事大权于一身,并且有解散议会的权力。臣民权利义务中明确,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及臣民之财产及居住,无故不加侵扰。中国人享有了一定的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利。

1905年,同盟会在《军政府宣言》中,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口号,提出要建立议会制共和国,“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军政府宣言》提出了“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宪法之治”三个相互嬗进的时期,而后这一理论进一步发展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步骤。

与立宪派主张君主宪政不同,革命派主张推翻清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宪政民主制度。1905年7月,孙中山、黄兴等人在日本成立中国同盟会。10月,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出版,孙中山在发刊词中首次提出以民族、民权、民生为核心内容的三大主义。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孙中山声称“民国者,民之国也。为民而设,由民而治者也”。

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逼清末皇帝溥仪逊位,清朝立宪流产,清朝灭亡。

1912年3月11日,民国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是中国历史第一次将“主权在民”立入宪法。·

政治民主和经济民主同时开启。

袁世凯执政时期,众多社团和党派群起纷立,如中华民国实业协会、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中华实业团、中华民国铁道协会等,国民党、统一党、共和党、民主党、社会党和工党等。全国报纸达数几千种,拥袁的报刊和反袁的报刊都可以公开出版发行。各种学说,包括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以及马克思的学说,都允许见诸报端或公开演讲宣传。袁世凯督修铁路、办工厂、大力发展实业,废除科举制度,推广免费国民学校,创建山东大学堂(今山东大学)。

[page]

经济上,北洋政府颁布的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八十多项,如《暂行工厂通则》、《公司条例》、《商人条例》、《矿业条例》等。这些法令和条例宣告中国民营经济得到了合法地位,从而推动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这一时期的民营企业、华资银行大规模兴起,轻工业上,尤其是棉纺织业、面粉业等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从1928年到1936年,国民政府建立起“六法”体系,形成了国民政府法律制度的基干。1936年,国民党拟定“五五宪草”,预备正式立宪。因中日战争爆发,立宪遂向后拖延。

1944年5月4日,国民党政府经“立法院”第四届第206次会议通过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称为“专利法”的法律。1946年12月25日,中华民国国民大会通过《中华民国宪法》,1947年颁行,中华民国开始实行宪政民主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从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到1947年中华民国颁行中华民国宪法,中国终于成为一个宪政民主国家。

从民主到党主

1921年,在苏俄的扶持、援助下,中国共产党成立了。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避免正面作战,大力发展武装力量,由抗战之初大约5万人,到1945年发展到120余万人,民兵200多万人。

1946年,国内战争爆发。在苏共的支持下,经过四年内战,中国共产党在大陆战胜了国民党。中华民国政府迁往台湾。中国人半个多世纪的宪政奋斗成果付诸东流。中国又重新回到了专制时代。

中共用枪杆子在中国大陆仿照苏共建立了“主权在党”的党国专制制度。

中共党垄断了一切公共权力。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一切。中共剥夺了中国人的政治权力,消灭了政治民主。

中共对于属于国民政府的国家资本与各种组织系统的公产,立即接管没收;对于国民党官吏的私人资产,属于没收范围的立即没收。这样,属于官僚资本性质的一切工厂、矿山、铁路、交通运输、邮政、商业、金融等全部收归中共政府国有,成为国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951年,中共发动合作化运动。刚刚分到田地的农民又失去了土地,丧失了自主权利。

1954年起,中共打着赎买政策旗号吞并私营企业的资产,工商业主丧失了企业经营管理权。

中共统治下的中国,政府是党政府,军队是党军队,经济是党经济,文化是党文化。以党代国,“主权在党”。中国完全丧失了政治民主和经济民主

1979年,邓小平提出了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继续剥夺中国人的政治民主权力。

为了挽救即将崩溃的中国经济,中共不得不在私人产品竞争领域为民营企业留出一点市场空间。但是它继续控制着国家的七大资源:

1、具有网络性质的垄断资源-水网、电网、管网、信息网、频谱。

2、与土地开发利用为主体的自然资源-土地、石油、天然气、水资源。

3、与市场准入有关重要行业的特许经营权-一些特殊行业的经营牌照(银行、保险、证券、电信)、与特殊经营资格、经营范围有关的行业资质(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包括准入资格在内的各种各样的行政许可。

4、政府掌握的投资资源-直接全额投资、投资项目代建代管、和社会资本合作投资(PPP)。

5、政府掌握的庞大的产业基金和投资基金资源-投资基金和产业发展基金。

6、政府掌握的价格资源-价格制定、价格补贴。

7、政府直接和间接掌握的庞大的国有资产资源-国有银行、证券、基金等国有控股的金融-机构

中国共产党将国家资源几乎免费地配置给国营企业,极大削弱了国民的经济民主权利。

2012年,习*近*平执政后,疯狂关押民营企业家,叫嚣消灭私有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强化党天下,妄图彻底封闭中国民主之路。

中国民主之路艰苦而漫长

中国大陆的民主之路应该如何走?

中国从“一党专制”转向民主制度的道路是:从言论自由、经济民主走向政治民主。

言论自由是民主之路的突破口。

我们要广泛宣传,中国必须主权在民,而不是主权在党。任何政党不是国家权力组织。言论自由是每个中国人的权利。我们有权利表达对国家公共事务的建议,

2022年10月13日上午,英雄彭立发北京繁华的四通桥挂出了两条长横幅。一条写着:“不要核酸要吃饭!不要封锁要自由!不要谎言要尊严!不要文革要改革!不要领袖要选票!不做奴才做公民!”另一条写着:“罢课罢工罢免独裁国贼习*近*平”。

2025年8月29日,正当中国共产党即将进行九三阅兵之际,重庆大学城出现巨型投影标语:“没有共产党才有新中国,自由不是恩赐要去夺回”、“起来吧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起来反抗夺回自己的权利”等口号。

2025年10月25日,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刚刚结束,北京三里屯街头有人挂起两面反共条幅:“共产党的本质是反人性、反人类的邪教,它们必将给中国带来无尽的灾难。”“开放党禁,自由组党,自由竞争,自由选择,建立自由、人性、法治的新中国”。

这些敢于发声的自由言论不仅揭露了习*近*平独裁面目,更是极大地鼓励了正在反对共产党专制,争取民主的中国志士们,不要失去勇气和希望。中国人各自以自己的方式反对共产党,推动一次次不同形式的白纸运动,推动下一次民主运动的到来。

经济民主是民主之路的基础。

争取言论自由的政治活动势必要遭到中国共产党的镇压。发展民营经济,推动经济民主,尽管也要遭到中国共产党的压制,但是中国共产党不得不释放一定的经济空间。文革后,中国百姓活不下去了,中共专制统治也遭受危机。为了挽救专制统治,中共不得不放开部分私人产品领域,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国民获得一定的经济民主权利。同时,争取政治民主的公民运动也蓬勃兴起。以许志永发起的新公民运动为例。新公民运动的纲领诉求:其一是政治的,即推动整个国家以和平方式朝向宪政转型;其二是社会的,即推动整个社会从“臣民社会”朝向“公民社会”转型。公民运动虽然被镇压,这只是暂时地反复,因为经济不能停止发展。由于习*近*平倒行逆施,中国经济又处于危机境地,中国百姓怨声载道,中国共产党的专制统治也再次面临危机。为了挽救专制统治,中共不得放松对民营经济的打压。

随着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将再次扩大国民的经济民主权利,这为将公民活动再次提供的活动空间。中国将在言论自由的激励下,民营经济与公民运动反复被压制与再起的过程中,随着中国人的经济民主权利和政治民主权力的逐步强大,中国民主之路将会逐渐畅通。

英国是封建制度,君王权力是有限王权。中国是中央集权制度,君王权力是无限王权。

英国的政治民主之路,从1215年《大宪章》播下了民主的种子,到1969年,完成全民普选的民主化进程,整整用了七百多年。中国的民治之路从1898年戊戌变法算起,至今仅仅一百多年。中国民主之路是艰苦的而漫长的,我们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

七百多年来,英国的政治民主之路经历了多次反复。一百多年来,中国大陆的民主之路仅有中华民国的一次失败。令人欣慰的是,台湾的宪政民主制度已经建立。中国整个国家的民主之路也有局部成功,我们不要气馁。

随着中国人一代又一代的努力奋斗,中国终将成为一个现代民主国家。

为建立民主中国而奋斗

2025年11月5日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李广松

来源:议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5 by Aboluowang

免翻墙 免翻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