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育家颜元曾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
一句话可以照亮孩子的心灵,也可能成为他们心中难以消散的阴影。
父母的话语里,藏着孩子的未来轨迹。
有些话一旦出口,便如钉在木板上的钉子,即使拔除,痕迹依然清晰可见。
做父母的,有些话宁愿烂在肚子里,也千万不要对孩子说,望谨记。
盲目攀比:“你看看人家”
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比较,是偷走孩子幸福的小偷。”
盲目拿别人来比,是给孩子量尺子、套桎梏。
他会觉得自己永远差别人一截,就像永远在追赶的影子,而从未得到肯定。
久而久之,在别人的阴影里找不到自己的光芒。
在一本地方志书中记载:
有一户乡亲家中兄妹三人,长子自幼就爱写字,二子酷爱绘画,三子偏爱农耕。
父母时常拿长子与隔壁村的孩子相比:
说“人家那孩子写字比你漂亮”,又对二子说“人家画得比你好”,对三子则常说“人家孩子回家还能帮忙做地,比你有用”。
时间一长,三子心生自卑,觉得自己无用;
二子画画再也不愿拿出来;
长子也觉得父母对他期望太高,渐渐厌倦书写。
后来,三子外出打工多年,回村时父母才意识到,常年攀比让孩子在父母心里变成了“永远的第二”。
《菜根谭》中言:“毋以己之长,而形人之短;毋因己之拙,而忌人之能。”
每个孩子都是一朵独特的花,花期不同,形态各异。
父母要做的不是把他修剪成别人的模样,而是提供阳光雨露,静待花开。
毕竟,世界上没有第二个我们,最珍贵的,是自己的颜色。
与其担心孩子不如别人,不如帮助他建立内在的自信。
鼓励孩子做自己的版本,不被他人标准绑架,用专属的目光看孩子,那么他就能在自己的土地上扎稳根。
一味苛责:“多大点事啊”
俗话说:“细节中见人心。”
父母对孩子的痛苦说一句“多大点事”,便否定了孩子真实的情绪与体验。
很多时候,往往觉得孩子小事一桩,却不知那颗心正在受伤;
一句苛责,像一盆冷水,浇灭孩子想倾诉的火苗;
久而久之,他们学会把情绪藏在腹腔,再也不向你张口。
一位心理学专家在访谈中提到:童年情绪被忽略的孩子,易养成隐藏内心的习惯。
有一户人家,女孩喜欢养几只山雀。
某天,她发现一只刚学飞的雏鸟受惊掉落,翅膀折断。
小女孩抱着鸟儿哭着跑去,满脸焦急,想救它。
可母亲忙着家务,只扯扯她的肩膀说:“多大点事啊,你还怕啥,别哭了!”
女孩委屈地将雏鸟抱回笼中,心里却既难过又无奈。
她偷偷给鸟儿敷草药、喂水,却无人关心她的担忧。
最终,那只雏鸟没能活下去。
女孩感伤万分,却也学会把伤感藏在心里,再不敢向母亲提起自己的忧伤。
数年后,女孩在城里读书,遇到纷扰、失败、孤单,却始终不肯告诉父母一句实情。
她把一切情绪都关在心底,变得沉默、封闭。
很认同一句话:
“不被看见的孩子就像被遗弃在黑暗森林当中的幼兽,他们会终其一生来寻找来时的路。”
孩子在成长中,会遇到错漏与情绪。
他们有时哭泣、有时迷茫,这本是正常的。
若父母一句“多大点事”就把一切否定,一切压抑,那孩子的世界便失去倾诉与被听见的空间。
孩子的内心世界敏感脆弱,需要用心呵护。
遇到困难或犯错时,他们需要的是理解和引导,不是轻蔑的评判。
父母若能学会理解和共情,先说一句“我知道你难受”、“我愿意听你说”。
当你不以轻率否定孩子的痛苦,他便愿意去爱、去信任,也在探索中生出福气。
你嘴上说的,就是孩子的人生
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叫“标签效应。”
说的是,人倘若被贴上某种标签,那么他就会成为标签所认定的人。
当父母不断说“你真笨”、“你不行”,孩子就会在潜意识里接受这个设定,活成父母口中的样子。
若你能用温暖、正面、包容的话语点亮他,他便能获得内在的光芒。
1.用鼓励代替批评
语言是一种能量。
批评可以让人停下,鼓励能让人前行。
当你不断指出不足,他就会记住自己的失败;当你多一些肯定,他就会相信自己能变得更好。
有时候,孩子不是缺少能力,而是缺少一句信任的话。
多些鼓励,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会自然地相信:自己值得被期待,也值得被爱。
2.用理解代替指责
《史记》有句名言:“言能听,道乃进”。
认真倾听,习惯理解,是一种智慧。
成长的路上,孩子难免有懈怠、有困惑。
与其责备他“为什么这样”,不如想一想“他怎么了”。
试着去理解,孩子会觉得被尊重。
当父母学会放慢语气,倾听孩子的心声,那一刻,沟通才真正开始。
3.用温柔代替怒吼
《格言联璧》云:“怒是猛虎,欲是深渊。”
情绪管理,是父母的修养。
家庭中的温度,取决于父母的情绪。
一个经常被怒吼笼罩的家,气氛紧张;一个说话温和的家,孩子自然更安定。
当父母能温柔地说话,孩子会在心里建立安全感。
这种安全感,会陪他走过人生的风雨。
温柔是一种力量,它让孩子相信:无论外界多嘈杂,家都是港湾。
▽
白居易有诗云:“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教育孩子是一场漫长的修行,言语则是这修行中最有力的工具。
这世上没有完人,也没有完美的父母。
我们可以在学习、提醒、改变的过程中,让语言更温柔、更有力量,让孩子在爱与尊重中成长。
毕竟自己嘴上说的,很可能就是孩子未来的样子。
愿天下父母都能以言为灯,照亮孩子前行的路;以语为种,在孩子心中播下希望与力量。
让孩子才能在爱与尊重中,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