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惠林:新成长理论开拓者——保罗‧罗默 * 阿波罗新闻网
新闻 > 人物 > 正文
吴惠林:新成长理论开拓者——保罗‧罗默
作者:

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由三位成长经济学家合得,三位学者在解释创新驱动的经济成长上的卓越贡献,透过理论与实证研究,揭示技术与创新如何成为持续经济成长的核心动力。技术与创新促进经济成长并非新鲜事,而七年前(201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波士顿学院金融学教授保罗‧罗默(Paul M. Romer)就是新成长理论的开拓者。

技术可以创造发明

罗默的“内生技术变革”(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将技术由“外生”(即“我们不知道的”或“无知的”),转为“内生”(即“可以创造发明的”),做了一番惊天动地的变革,而美国总统川普多年前发起的“美中贸易战”,“技术剽窃”就是一大关键因素,也证实“技术是可以研发创造的”。但这种“知识”却很莫测高深,往往不是个人或民间所可单独为力的,必须政府的大力支持才可。就是对“政府干预与否”的看法,与芝加哥学派传统扞格,出身芝加哥大学经济系的罗默,乃由芝加哥大学出走到美国东岸的纽约大学。

“内生技术变革”的理论基础就是“知识具共享性”。在人力资本和科技资源所发挥出的创意和创新,需要政府在教育、训练和科技政策上担任“一定程度的积极管理”角色。于是原本无法与央行总裁、财政部长,甚至贸易谈判代表平起平坐的科学部门主管与教育部长,由于科技、训练,以及教育政策将被全世界所有国家视为政府必要与合法的责任,其重要性与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不相上下,而要善加执行这些政策的难度甚至更高,其地位乃水涨船高。特别在知识经济盛行,电脑科技日新月异,网际网路无远弗届、AI兴起的21世纪,将更为明显。

修正基本经济理论

在经济理论上,“内生技术变革”所表达的是“报酬递增”或“生产力向上”的情况,而垄断性竞争市场也取代完全竞争市场,于是“稀少性”这种经济学一直以来的假设,将被“富足性”取代,而过去二百多年来基本经济分析的土地、资本、劳力三大基本投入要素,也被“人、概念、东西”取而代之。为了明确表明此种变革,就必须以高深数理模式来呈现,经济学数理化的境界乃更见提升,数理经济学也更为兴盛。

罗默建立的“内生技术经济成长”模型,将“知识”完整的纳入经济和技术体系内,使其做为经济成长的内生变数。罗默提出了四要素成长理论,除了新古典经济学中的资本和“非技术劳动”外,又加上了人力资本(以受教育的年限衡量)和新思想(用专利来衡量,强调创新)。

知识创造财富

罗默在1990年发表的〈内生技术变革〉这篇划时代论文,被大卫‧华许(David Warsh)这位记者兼经济学家,在2006年写成的《知识与国富论:一个探索经济成长的故事》(Knowledge and the Wealth of Nations: A Story of Economic Discovery)这本书作为主角,讲述经济学和成长理论演化的故事。

华许在生动且精彩的讲述当代经济学的演进之后,更点出了重要的意涵。正如华许在该书最后一段所指出的“经济学让人兴奋的盛况目前已达颠峰。不过最大的挑战仍然横亘面前,比国家财富更‘深层’的秘密还有待发现,也就是亚当‧史密斯(Adam Smith)称之为道德情操的天赋——关于人性,也是我们宣称的人道。”毕竟罗默所带动的新成长理论或知识经济学,系基于高科技的带动,由而创新的日新月异让报酬似乎递增,人类也好似愈来愈富足。

不过,不要说全球的“赤贫”还消除不了,连先进国家中都出现明显M型社会,中产所得阶层流向低层者众,而地球暖化、天灾人祸连绵不绝且愈来愈严重,恐怕都是可怕的后遗症。

走回亚当‧史密斯的世界

所以,正如该书作者所说的,是应该到了唤回经济学的始祖亚当‧史密斯的“道德情操”或“伦理道德”的人性或人道的时候了﹗十九年后的今天,这种“回归传统”或“找回真人”的呼求看来更为迫切呢!

(作者为中华经济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 江一  来源:..;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1uhhl1v0p46zl.cloudfront.net/2025/1107/2301885.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