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们专注力是教育之本 * 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好文 > 正文
培养孩子们专注力是教育之本
专注力就像肌肉一样,会自然萎缩。摄入过多的热量会削弱肌肉,而刻意锻炼则能增强肌肉,我们的孩子需要锻炼这种能力。正如我们鼓励身体运动和体育锻炼来强健体魄一样,我们也需要鼓励长时间的专注来锻炼心智。孩子们需要读书,需要花几个小时自由玩耍,需要聆听长时间的讲座。他们需要用更宏大的学习体验来取代那些零碎的流行歌曲。他们需要的是大块的专注时间,而不是不断的外部干扰。

电子屏幕确实对儿童的健康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屏幕时间的增加与注意力难以集中和多动症状密切相关。电子屏幕看似是一个简单便利的方案,但是事实上社会的一切电子安排都不利于深度工作或持续集中注意力

当前,美国孩子的注意力正遭受全面攻击,这应该被视为国家威胁并受到严肃对待,否则后患无穷。

这些攻击来自四面八方:无处不在的多巴胺触发器(dopamine triggers)、炫酷的手机应用程序、随时随地的流媒体服务和沉浸式游戏、不离左右的抖音短视频(TikTok Reels),和无休止的负面新闻滚动,如此等等。

大家都在谈论考试成绩下滑以及美国在学术表现上能否跟上世界其它国家的步伐,尤其是跟上基础教育发达的东方国家的步伐。但是如果孩子们连读书都无法集中注意力,那么任何教育改革都将毫无意义。

要想在生活中做出任何有持久价值的事情,就必须能够专注于自己的工作。要想理解任何复杂的事物,就必须能够专注于逻辑推理。要想深入而主动地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培养专注力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之一。

要建设一个伟大的国家,我们的民众至少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比普通广告更长时间的事情上。

我们的公民体系依赖于此;我们的孩子们长大成人后,需要具备思考能力,才能成为国家明智的管理者。我们不断变化的经济也需要高素质的民众:在一个人工智能将日益取代平庸工作的世界里,高度专注的工作能力很可能成为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

所以专注很重要。但是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呢?

乍一看,这个问题似乎可以归类为关于儿童与电子屏幕使用的更广泛的社会争论之一。支持孩子使用电子屏幕的家长(以及一些评论员)认为,孩子们需要接触电子屏幕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如果他们不是数字原住民,就会落后于时代,而且他们的朋友也都有电子屏幕,所以剥夺他们使用电子屏幕的权利就等于摧毁他们的社交生活。

反对孩子接触电子屏幕的家长(和评论员)反驳说,孩子接触电子屏幕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孩子可能会通过屏幕接触到各种不恰当和危险的东西(成人内容、剥削和诱骗,以及危害介于两者之间的各种不恰当的享乐主义),孩子们应该拥有一个自然所赋予的、没有电子产品的童年。

这些观点都很有道理,也都是家长应该慎重考虑孩子使用电子屏幕问题的理由。但是说到注意力集中的问题,问题不仅仅在于屏幕,甚至也不仅仅在于所有形式的屏幕。

电子屏幕确实对儿童的健康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研究表明,18个月大时屏幕接触时间过长的幼儿,可以预测在22个月大时注意力更差;6至10岁的儿童如果每天接触屏幕时间超过两小时,则更容易出现注意力缺陷。屏幕时间的增加(尤其是观看快节奏的内容,例如炫酷的游戏和社交媒体短视频等)与注意力难以集中和多动症状(hyperactivity symptoms)密切相关。

这一切其实并不令人意外。整天盯着屏幕会降低我们的注意力,这是人之常情。我们大多数人都亲身经历过:那种既愉悦又令人不安的感觉,就像无休止的滚动浏览正在慢慢侵蚀我们的脑细胞,将它们带入算法的洪流,如同雨水将中西部的泥土卷入密西西比河,一切都显得自然而然不留痕迹。

但是在孩子们的生活中,没有任何东西能够真正培养他们的专注力,以对抗快节奏内容带来的注意力损耗。即使是课堂上每节课45分钟、铃声不断的教学方式,也与真正的专注背道而驰:45分钟只够进行浅层、敷衍的学习。它给人一种高效的错觉,但这并非真正的专注。这点时间根本不够培养美国当代作家卡尔‧纽波特(Cal Newport)所倡导的深度工作(deep work)能力。他在代表作《深度工作:在注意力分散的世界中,保持专注并取得成功的基本法则》(Deep Work: Rules for Focused Success in a Distracted World,2016)一书中着重阐述了专注力和效率的关系问题。

学校里那些45分钟的课程是孩子们一天中“高度专注”(deeply focused)的巅峰时刻。对于那些终身从事繁琐事务的人,例如每天面对没完没了的会议和堆积如山的工作交流消息的中层管理者,这些45分钟课程用来培训非常很适合。但是这些课程对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却没有什么帮助。

为了能够集中注意力,孩子们需要花时间同时锻炼专注力,并避免那些会削弱专注力的事情,就像我们通过锻炼和避免摄入空热量来保持健康一样。这是一把双刃剑。

正如你可能已经开始看到的,真正的敌人不在于媒介本身(教室或屏幕),而在于时间跨度(30秒的视频或45分钟的课程)。屏幕与其说是魔鬼本身,不如说是魔鬼惯用的传播媒介。

说“屏幕时间正在摧毁孩子的专注力”就像说“超市会让人发胖”一样。超市里卖的某些东西确实会让人发胖(如果食用过量,中间货架上的大部分东西对腰围不利)。但是如果你只在超市边缘健康食品区域购物,即使一辈子都只吃超市里的东西,你也能保持健康苗条。

同样,互联网上很多廉价、空洞的内容会破坏孩子(以及成人)的注意力。这对孩子有害。但是互联网边缘的内容实际上营养丰富,有助于肌肉生长。我们可以(也应该)利用这些内容,同时仍然保持健康而充满活力的专注力。

当然,并非所有屏幕时间都一样。用手机视频通话功能与住在外州的爷爷奶奶聊天,是屏幕时间的绝佳利用方式。而看“油管”(YouTube)短视频则会浪费不少宝贵时间。用平板电脑给朋友发短信学习写作,是屏幕时间的合理利用。而用来看太多的动画片,大概就不是那么有益了。

反对使用屏幕的论点中常常忽略一个关键点:屏幕对孩子来说其实益处良多。屏幕是获取宝贵资源的途径。例如,私立基础教育网络平台“阿尔法学校”(Alpha School)开发的人工智能平台“留住时光”(TimeBack)可以让孩子们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学校规定的核心课程(Common Core)内容,他们的学习速度通常比公立学校的孩子快两到三倍(甚至更多)。

整个平台都是基于屏幕的,其实用性和优点毋庸置疑。

问题甚至不在于平台本身。美国非营利教学机构“可汗学院”(Khan Academy)最初就托管在油管平台上;成千上万的学术讲座和访谈至今仍然在那里。当然油管平台上也充斥着大量粗制滥造、华而不实的30秒短视频,这些视频会让毫无防备的人陷入多巴胺注射和心理绝望的漩涡之中。

人类本性如此顽固,真是令人啼笑皆非。古希腊诗人荷马(Homer)笔下塞壬女妖(siren)引诱水手坠入深海的寓言,仿佛就是在描述我们与屏幕的关系,只不过早了2,500年而已。海洋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塞壬女妖。无处不在的电子屏幕以及其中潜藏的恶魔,也同样可怕。

雷‧吉恩(Ray Girn)是一位资深的蒙特梭利(Montessori)教育家和多所学校的创始人,他曾多次表示,他宁愿让孩子们看一部90分钟的迪士尼电影,也不愿让他们在社交媒体上花费90分钟。后者能让他们快速获得无关的多巴胺刺激;而前者则是一次90分钟的专注力训练。电影中有漫长的人物线和跌宕起伏的剧情,需要观众去理解。它们仍然属于娱乐,但是却更能调动大脑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按照这个标准,花90分钟看一部电影也明显优于花90分钟看15分钟一集的儿童节目,因为它需要更长时间的专注力。它更能锻炼孩子的关注力。

孩子们需要学会集中注意力,因为这项技能将伴随他们一生。现代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强大的专注力:万物都在争夺我们的注意力,但是一个永恒的真理却始终不变,那就是:通往富足人生的努力需要专注。

即使是社交媒体内容创作也需要专注,这是孩子们现在最想成为的职业;这已经取代“宇航员”(astronaut),成为21世纪儿童梦想的巅峰。制作爆款视频需要的投入远比观看视频多得多。创作人员必须构思、拍摄(通常是复杂的拍摄)、剪辑和润色等。

专注力就像肌肉一样,会自然萎缩。摄入过多的热量会削弱肌肉,而刻意锻炼则能增强肌肉,我们的孩子需要锻炼这种能力。正如我们鼓励身体运动和体育锻炼来强健体魄一样,我们也需要鼓励长时间的专注来锻炼心智。孩子们需要读书,需要花几个小时自由玩耍,需要聆听长时间的讲座。他们需要用更宏大的学习体验来取代那些零碎的流行歌曲。他们需要的是大块的专注时间,而不是不断的外部干扰。

我们可以尽情改革教育体系,但是只有当孩子们的思维足够强大,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改革成果时,这些改革才会有意义。

本文刊自总部位于马萨诸塞州的智库“美国经济研究所”(American Institute for Economic Research,简称AIER)的网站。

作者简介:

汉娜‧弗兰克曼‧胡德(Hannah Frankman Hood)是教育组织“叛逆的教育者”(renegadeEducator)的创始人。她从小接受家庭教育,跳过大学直接进入创业世界,如今已在另类教育领域工作近十年。她曾担任Praxis公司的项目经理、经济教育基金会(the Foundation for Economic Education)的研究员以及客观标准研究所(The Objective Standard institute)的讲师等。

原文:The Kids Can’t Focus刊登于英文《..;时报》。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一定反映《..;时报》立场。

责任编辑: 江一  来源:..;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1uhhl1v0p46zl.cloudfront.net/2025/1107/2301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