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当选纽约市长 暴露美国四重危机 * 阿波罗新闻网
新闻 > 美国新闻 > 正文
他当选纽约市长 暴露美国四重危机
作者:
11月4日,34岁的民主社会主义者佐赫兰·曼达尼(Zohran Mamdani)以51.5%的得票率击败独立候选人、前纽约州州长库默(39.6%),成为纽约史上首位公开主张社会主义的市长。这位出身富裕、却高举“反富人”旗号的政治人物,引发全球金融之都的意识形态震荡。

曼达尼当选纽约市长:社会主义浪潮下的意识形态危机

11月4日,34岁的民主社会主义者佐赫兰·曼达尼(Zohran Mamdani)以51.5%的得票率击败独立候选人、前纽约州州长库默(39.6%),成为纽约史上首位公开主张社会主义的市长。这位出身富裕、却高举“反富人”旗号的政治人物,引发全球金融之都的意识形态震荡。多位时评人指出,曼达尼的崛起不仅是选举事件,更是西方社会在中共式意识形态渗透与社会结构剧变下的政治危机缩影。

一、三大胜选因素:结构、动员与议题

方伟指出,曼达尼出身优渥——母亲为印度裔导演、父亲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妻子为艺术家,他本人居住在阿斯托里亚区高档公寓,却享受租金冻结政策。这种“言行反差”被石山形容为“典型的共产主义者特征——说一套、做一套”。真飞则指出,他的多重身份(印度与乌干达血统、伊斯兰教信仰、反犹立场)在多元文化的纽约成为加分项,帮助其突破传统族群壁垒。

盛雪则直言,曼达尼将宗教极端主义与共产主义思想结合,通过身份政治掩盖权力集中与经济控制的危险倾向。他公开宣称“不认为亿万富翁应存在”,主张以政策重塑财富结构,这种思维与中共的计划经济逻辑高度相似。

选举胜利源自三大因素:

首先,纽约人口结构剧变。20年间犹太人口减少百万,白人比例下降,18至29岁选民占新增选民54.5%。62%的年轻人对社会主义持好感,对资本主义信任下滑。盛雪指出,曼达尼通过移民与少数族裔动员,复制了中共“群众政治”式的策略。

其次是强大的基层动员。获得AOC与民主社会主义协会(DSA)支持后,曼达尼动员30万志愿者,短短五个月民调从1%跃升至44%,这种高组织度被真飞比作“共产党式的社会渗透机制”。

第三是议题策略。曼达尼精准聚焦高房价与生活成本问题,提出“让纽约人人负担得起”的口号,并以“富人税”“免费交通”“租金冻结”等吸引青年选票。盛雪批评,这种“经济平等”的包装实为“社会主义糖衣”,掩盖权力集中的政治目的。

二、年轻选民的集体迷思

真飞指出,年轻人面临房价七倍收入、首次购房年龄推迟至38岁等困境,对建制派失望。曼达尼以“免费福利”满足其焦虑。方伟提醒,这是一场“以反抗包装的依附”,年轻人被“免费午餐”迷惑。盛雪强调,这种愤怒合理,却被错误地引向共产主义道路,其结果将是“富人消失、穷人更穷”。

此外,美国教育左倾导致历史断层。石山指出,63%纽约华人家庭子女与父母政治立场相反,年轻人缺乏对共产主义与极权历史的认知。盛雪回忆自身经历,警告共产主义以“平等”为名行暴政之实,摧毁信仰、家庭与理性。她称,曼达尼的思想“几乎是中共模式的复制品”。

三、政策内容:社会主义式再分配

曼达尼的施政纲领包括:

住房:冻结全市租金,建20万套公租房,强制房东维修,必要时可没收资产;

物价与福利:仿效中共“供销社”体制设立市有商店,以成本价出售日用品;

税收:对年收入超100万美元者加税20%,企业税上调至11.5%;

公共安全:削减警察预算,主张“撤警”,由社工取代执法;

经济理念:宣称“亿万富翁不应存在”,追求全市“经济平等”。

石山认为,这是“计划经济借壳上市”,真飞称之为“以福利包装的权力集中”。盛雪指出,这将导致市场机制崩塌、企业外逃与经济活力丧失,重演中共模式下的经济困境。方伟预警,高税负或引发财政危机与富人外流。

四、潜在影响:四重危机的预兆

唐靖远总结曼达尼当选暴露出的“四重危机”:

经济危机——高税收与再分配削弱市场活力;

文化危机——身份政治撕裂社会共识;

教育危机——年轻人被左派意识形态洗脑;

信息危机——社交媒体被激进势力操控。

他认为,曼达尼的崛起是“文化马克思主义”在美国政治的延伸,意图将纽约打造成“社会主义实验场”,这与中共的意识形态渗透策略高度吻合。

五、社会反思与警示

方伟呼吁出版中文版《赤裸的共产主义者》,警醒华人与年轻世代认清共产主义本质。盛雪指出,来自共产国家的移民应揭露中共“以平等之名行专制之实”的真相,守护自由与理性。真飞建议密切关注曼达尼的政策执行,防止纽约重蹈社会主义覆辙。

方伟与石山认为,曼达尼的崛起将加剧民主党分裂,左翼与建制派的对抗或引发美国政治再洗牌。盛雪警告,这场“社会主义试验”若失控,纽约或将从自由之都变为“中共式治理样本”。

结语

曼达尼的当选是西方社会意识形态转向的信号,折射出年轻人对资本主义的幻灭与对社会主义的盲目浪漫。然而,这场以平等为名的实验,可能最终重演中共体制的悲剧。纽约的命运,将检验自由与极权的界线是否仍能守住。

责任编辑: 李冬琪  来源:阿波罗网李冬琪报导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1uhhl1v0p46zl.cloudfront.net/2025/1106/2301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