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铁蹄下的寒流:对城市精英社群的系统性压制
继成都秋雨圣约教会蒙受重创之后,一场针对城市大型家庭教会的寒流并未停歇。不久前,无妄之灾降临到北京锡安教会。牧师和信徒们被强行带离家园,聚会场所遭查封,教会资产被悉数没收,核心领袖面临毫无根据的“非法经营”或“煽动颠覆”等指控。
这背后的根源,是 中共当局对非官方宗教组织社会影响力和独立倾向的深层恐惧。秋雨和锡安等教会在城市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群体中具有广泛号召力,注重公共伦理与社会参与,容易被视为潜在的不可控力量。
此次针对城市大型家庭教会的行动,标志着当局将宗教“中国化”与“管理化”的决心已深入到城市精英阶层的信仰生活。这并非孤立事件,而是自2018年新修订《宗教事务条例》生效以来,当局对未登记家庭教会系统性打压的一个缩影和高潮。它与此前在浙江、河南等地发生的大规模拆除教堂十字架、强迫教会悬挂“拥共”标语等行动一脉相承,最终指向实现对所有独立宗教组织和团体的绝对控制。
二、羔羊的坚韧:信仰与苦难的张力
尽管面临重重高压,数以百万计的基督徒依然如温顺的羔羊般,默默坚守于中国广袤的土地上。他们忍耐着来自社会各方日益加剧的压力与严峻考验,承受着被监控、被隔离、甚至被捕入狱的风险。
我常常思索,究竟是何种力量赋予了他们这般坚韧的忍耐?
这绝非简单的盲目乐观,也不是世俗意义上的坚强意志。它根植于他们对超越性真理的笃信。这种力量源于信仰深处磐石般的信念——他们深知他们要走的道路,是历代圣徒早已走过的十字架的道路。苦难在基督教信仰的语境中,不再是单纯的惩罚或厄运,而是成圣的炉火、见证的契机,以及与基督受苦联合的荣耀。
其次,是对那永恒国度的殷切期盼。当现世的公义和自由无法实现时,信徒将盼望投向了那“没有眼泪,没有痛苦”的上帝的居所。这种超越性的盼望,使他们能够轻看眼前的损失和暂时的苦楚,因为他们相信,世上一切的逼迫,与将来要显于他们的荣耀相比,是不足介意的。
面对这非人的苦难,我甚至不愿贸然深入探究其社会学或政治学原因,只因每每目睹信徒们遭受迫害的景象,内心便如刀割般痛楚。那种穿透胸膛的刺痛,仿佛是基督的泪水在拷问着我的灵魂。这种痛楚,正是基督身体(教会)的合一性所致。正如保罗在《哥林多前书》中所说:“若一个肢体受苦,所有的肢体就一同受苦。”这种来自心底的共鸣,让每一个关心教会命运的人,都无法对发生在秋雨和锡安的悲剧麻木不仁。
三、锡安之路:荆棘与应许
“锡安之路”——这条通往神圣居所的象征性道路,从来都布满荆棘,充斥着重重磨难与考验。在圣经的叙事中,锡安不仅是地理上的山,更是上帝同在的居所、信仰群体的象征。因此,当人试图攀登这条路时,所面对的磨难,恰恰成了对信仰纯度的筛选与考验。
它映照着圣经中的应许:“我们虽多受苦难,却不被困住;心里作难,却不至失望。”(《哥林多后书》4:8)这句经文在当下中国的现实语境中,显得尤为沉重,却也分外真实。信徒们可能在肉体上被困于监牢,在经济上被断绝生路,在社会上被边缘化,但他们“不被困住”——他们的灵魂自由、盼望犹存。他们可能为时局和弟兄姐妹的遭遇“心里作难”,但因着那确定的应许,他们“不至失望”。

在信仰遭受强力管制的环境下,这种神学性的韧性变得至关重要。
自教会诞生之日起,苦难就未曾缺席。从罗马帝国的迫害,到中世纪的宗教战争,再到现代极权主义的压制,教会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血与火的见证史。这种历史维度,使当代中国信徒能够将自身处境与历史长河中的圣徒连接起来。他们所受的苦,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
1、对虚假和平的拒绝
当局试图以“稳定”为名,要求教会放弃其独立精神和先知性声音。而苦难正是对这种“虚假和平”的拒绝。
2、信仰的精炼
迫害如同烈火,烧去一切世俗的、虚假的动机,留下的是对基督最纯粹的爱与忠诚。
3、见证的传播
牧师和领袖们被判以重刑,看似是对教会的终结,实则以“殉道者”的形象,向世界宣告了福音的不可战胜性。王怡牧师的《我的信仰告白》等声明,已成为全球基督教界的重要文献,这正是苦难转化为见证的经典案例。
我们唯有祈愿上帝的恩典常伴护佑我的弟兄姐妹,赐予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与超越环境的平安,守护他们的信仰之火永不熄灭。
四、牧者的身影与隐形的聚会
那些被捕的牧师,曾是教会的明亮灯塔,他们用虔诚的祷告和富有感染力的讲道,指引迷途者,安慰和扶持疲惫的灵魂。他们的教导往往不仅仅限于个人救赎,更涉及公共伦理、社会公义以及政教关系的严肃议题。正是这种对信仰的全面实践,触碰到了当局的敏感神经。
然而,他们却被荒谬地诬陷为“煽动颠覆国家政权”、“非法经营”或“欺诈”等罪名,被强行带走,销声匿迹于冰冷的铁窗之后。这些罪名,往往是当局用来打压异议人士或独立宗教领袖的惯用手段。

尽管如此,信徒们的精神却未曾被击垮。当公开的教堂被取缔,大型聚会成为历史,教会的形态并未消亡,而是迅速回归到最初的家庭模式。他们依然每日在家中虔诚祈祷,互相激励。这种小型的、分散的“隐形聚会”,反而使信仰渗透得更深、更广。他们的信仰非但没有因围墙的高筑而消退,反而在逼迫中愈发坚固,如同金子经过烈火的提炼。
历史上,每一次对宗教的压制,都催生了更具生命力和适应性的“地下教会”。中国家庭教会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从秘密到半公开,再被迫回归秘密的循环史。这种模式有其独特的生命力:
1、分散化与抗风险性:小组聚会难以被一网打尽,一个小组被查封,其他小组仍可继续。
2、关系的紧密:只有在患难中建立的团契关系,才是最真挚、最紧密的。在恐惧和压力下,信徒们必须彼此信任、生死相托。
3、信仰的纯粹:在失去所有物质支持、面临刑事风险后,能留下的都是真心相信、愿意付出代价的信徒。
正是这种“地下”的坚守,使得教会的生命得以延续,其人数和影响力在压制中反而呈现出“增长过热”的趋势,这也是当局感到恐慌的核心原因。
五、烛光与团契:不可断绝的爱
尽管教会的聚会遭受压制,但弟兄姐妹间的团结与互助之情却始终未曾动摇,反而凝聚得更紧。
在古代,信徒们曾用“鱼”的符号作为暗号,而今,他们也发展出了自己的隐秘联络方式,穿梭于现代科技的监控之下。他们通过隐秘的方式彼此扶持,分享日常生活中的喜悦与苦难。这种互助不仅是精神上的,也包括对被捕牧者家属的经济支持,对失去工作信徒的救济,以及对受迫害者的法律和心理援助。

在秘密聚会中,有时仅凭一盏简陋的蜡烛,或一句来自灵魂深处的鼓励,便足以照亮漫漫长夜,温暖彼此的心房。这种团契的温暖,是任何高墙和权力都无法拆散的。教会,从不是宏伟的建筑,而是人与人之间基于共同信仰而建立的生命连接。
这种爱与互助,是对当局“分化瓦解”策略最强有力的反击。当权力试图将个体孤立、使其陷入恐惧时,信仰社群所提供的团契支持,成为了他们得以坚持下去的生命线和精神堡垒。它证明了:爱,远比恐惧更具粘合力和穿透力。
六、永恒的见证与历史的印记
在这条充满挑战的锡安之路上,我见证了许多信徒如何默默地为受难的同胞祈祷,坚韧地持守着信仰。
他们不仅是今日的受难者,更是未来的历史见证者。他们的付出虽不为世人所见,却是上帝眼中无比宝贵的儿女与活泼的见证。他们的故事,将作为中国当代历史中最令人心酸却也最感人至深的一页,被记录下来。
我们恳切地祈求,愿他们在苦难中依旧保持纯洁的心灵,愿他们的信仰如磐石般坚固,任凭风雨也绝不被摇动。因为,只有通过苦难的淬炼,才能真正成就大卫之约所预示的锡安的永恒。
锡安之路或许漫长且曲折,但正是这条道路,以最残酷的方式使我们学会了忍耐、坚守与超越一切的爱。历史最终将证明,任何试图以强制力消灭信仰的尝试,最终都会归于失败。信仰之火,只会因着压制而燃烧得更深、更热烈。
愿主赐福所有走在这条道路上的弟兄姐妹,赐予他们持续的力量与勇气,直至他们抵达那应许的永恒荣耀。
附诗一首:《秋雨过后,锡安之难》
秋雨洗净了街道,
也抹去了一些声音。
楼宇间残留着祷告的回声,
像雨后的尘土。
有人低头前行,
有人沉默仰望,
叶子一片片坠下,
没有根,
也无处落脚。
锡安不是山,
它是心中那盏光,
风试图扑灭它,
却让它更加炽热。
他们说,
那条路上的人太多,
必须被整理、登记,
或被命令消失。
然而,
那些人依然上路,
没有号角,没有标语,
只有手中的圣经,
和眼中的光。
秋雨已过,
冬天还会远吗?
锡安的路,依旧艰难,
但,
他们的信仰,
比雨水更洁。
他们的沉默,
比鼓声更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