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斌:美国加速稀土供应去中国化 前景如何? * 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言论 > 正文
袁斌:美国加速稀土供应去中国化 前景如何?
作者:

2025年7月11日,拉马科资源公司(Ramaco Resources, Inc.)计划于怀俄明州兰彻斯特(Ranchester)附近的布鲁克煤矿(Brook Mine)开采450吨以上的稀土。布鲁克煤矿占地4500英亩,其煤炭中含有钕、鉨、镝、铽等稀土元素,亦包含镓、钪、锗等关键矿物。

尽管本次川习会使中共同意推迟执行稀土出口限制一年,但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11月2日对媒体表示,中共不是一个可靠合作伙伴,认为中共政府不会在某个时候利用关键矿产作为筹码的想法是“天真”的,未来一到两年内,美国将以惊人的速度向前推进,以摆脱中共对美国的稀土控制。

那么美国稀土供应去中国化的前景究竟如何?如何理解贝森特说的中共在稀土问题上对美国的筹码“最多只能持续12到24个月”?

可确定的近期行动与进展

一是国防部与企业的直接投入与采购承诺——美国国防部近年通过《国防生产法》Title III和直接合同,大额资助、采购以恢复国内磁体与分离加工能力,支持公司(如 MP Materials)扩产与建厂。

二是私企与盟友在扩产与建厂——像 MP Materials、澳大利亚的 Lynas正在扩展分离磁材能力,并与美国政府达成大规模合作或合同以建立美国本土或盟友供给链。

三是政府层面的资金与政策导向——美国能源部在2024–2025年间相继推出针对关键矿产加工、回收与示范项目的大额拨款征求书,另外白宫与盟国(如日本)也有框架协作声明以保障关键矿产供应。

不过,多家智库与分析文章提示,从“矿山→分离→氧化物→永磁体”全链条扩容并非短期能完成,关键瓶颈是分离与加工能力,很多原料虽然可在几年内增产,但高端分离、提纯与磁体制造需要更多时间。

“12–24个月可见成效”吗?

可在12–24个月内实现的事情包括:用国防采购与财政支持把现有产能优先用于国防和关键用途(通过 DPA调配、长期采购合约);通过进口“已分离/已加工”的中性货源(来自澳洲、马来西亚加工厂、盟国代加工)并建立临时库存或战略储备,打缓冲;启动并加速几条关键的示范回收生产线(例如政府已资助的稀土回收示范项目),短期内回收可补一小部分供应缺口。

但限制也很明确,因为分离加工不是“几个月建好”的事,从许可、建厂到达到稳定产能通常需要数年,智库估计新分离厂10–20年并非罕见。

不同稀土元素的供给差异也很大,其中Nd/Pr(制造强磁所需)是最受关注的,但重稀土与某些稀有分离品种仍更依赖中国的工艺与产出。

另外,资金与技术匹配、供应链完整性(磁体制造、上下游原料)也需要时间,私企扩产受资本与运营风险约束,如 Lynas在美建厂面临财务、产能不确定。

去中国化的三个时间段

0–12个月的紧急缓解期——通过政府采购、DPA优先分配、动用库存与盟友代加工,确保国防关键器件在短期不至于断供;开始加速已在建、拟建的关键项目审批与拨款。这期间,美国国家层面的风险可显着降低,但不可能彻底解决对中国稀土的依赖。

12–36个月的快速扩容期——若资金、合约与跨国合作到位,能显着提升 NdPr的中游与下游产能(如磁体制造),并把被中共控制的脆弱环节缩小到更小的比例;部分新处理线、回收厂与磁体厂可进入商业运营或近商用试产。这是贝森特口中“未来1–2年极高速推进”稀土供应去中国化的现实含义。其着重点在优先级高、可量产的环节。

3–10年的结构性独立期——要真正实现“从头到尾”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包括大规模分离能力、完整磁体产业链、稳定的原矿供给与回收体系——通常需要多年投资、工厂建设、技术积累与环境许可等。多数分析认为这将是一个中长期工程。

因此,贝森特说中共在稀土问题上对美国的筹码“最多只能持续12到24个月”,如果是指通过政府采购、盟友协作、启动几个关键工厂、以及回收与替代措施,大幅降低美国在稀土供应对中国的依赖程度,并把对中国产业链的短期控制力压缩到能够缓冲12–24个月的水平,则在资源充分、政策高优先级下是可实现的,尤其是对国防关键磁材。如果贝森特这句话的意思是指美国对所有稀土以及整个加工链完全自给自足并无外部脆弱点,也就是完全实现去中国化,则12–24个月内很难做到。智库与行业报告均指出稀土加工能力扩张与工艺转移不可能速成。

总之,在集中资源与盟友合作下,美国可在12–24个月内大幅降低对中国稀土产能(特别是国防用的关键磁材)的短期风险,但要完全摆脱对中国的稀土依赖——覆盖所有元素与下游加工则需要更长时间。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1uhhl1v0p46zl.cloudfront.net/2025/1105/2300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