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为只是闪到腰,没想到竟是血癌“多发性骨髓瘤”作祟!中部62岁的宋女士,两年前在照顾母亲时,弯腰时听到“啪”一声,以为只是闪到腰。起初只是下背部酸痛,没想到在3个月内,痛到“举步维艰”,去做复健、针灸都没用,甚至痛到起床、上厕所、走路都变成折磨。
直到去台中荣总就医,医师安排做了磁振造影相关检查,才发现第12节胸椎有压迫性骨折。经骨科部脊椎外科主治医师林育贤为她进行脊椎骨泥灌浆成形手术后,病理切片报告出炉,竟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
腰酸背痛别轻忽,恐是“多发性骨髓瘤”警讯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发生在“骨髓”的血液疾病,是一种难以治愈的血癌,根据台湾急诊医学会的资料显示,多发性骨髓瘤占所有癌症虽仅1~2%,但占血癌比例约达17%。
台中荣总血液肿瘤科主任滕杰林解释,多发性骨髓瘤主要是因为制造抗体的“浆细胞”过度增生,造成骨头变脆、容易骨折、免疫力下降及肾功能受损等症状。目前确切发病原因不明,医学推测与基因变异相关,但无有效预防方法,也无法完全根治。
许多患者一开始只是觉得腰酸背痛、骨头痛,以为是姿势不良或年纪大退化,结果其实是癌细胞在骨髓中悄悄增生。全台每年约有800人罹病,平均年龄约60岁。根据美国梅约诊所的资料解释,多发性骨髓瘤初期可能没有症状,但可能会伴随以下状况:
骨骼疼痛,尤其是在脊椎、胸部或臀部。
恶心、食欲不振、体重减轻
便秘
疲倦、意识模糊、虚弱
口渴,经常需要排尿
创新治疗策略让副作用等不适降低
确诊后,滕杰林主任接手治疗。为了减少副作用、让病人能顺利撑完整个疗程,团队采用“渐进式免疫调节剂量策略”──从低剂量开始,依病人耐受状况逐步调整到标准剂量。
这项方法相较于传统治疗一开始就给高剂量,不仅减少手脚麻木、便秘、皮疹等副作用,也让更多病人能完整接受疗程,研究成果还发表在国际期刊《Cancer Reports》。
传统给药vs.渐进式免疫调节剂量策略比较
给药策略
传统给药
渐进式免疫调节剂量策略
剂量给法
一开始即给标准剂量
由低剂量开始,逐步增加至标准剂量
剂量强度
约70~90%
80%
病人耐受性
较低,副作用较多
明显提升,依从性良好
临床可行性与安全性
易受副作用中断
可行性高,副作用可控,安全性良好
宋女士经过3个月标靶治疗后,已从坐轮椅到能自行走路,最重要的是过程没明显不适,下背痛改善且病况稳定,生活如常,让她有信心接下来的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挑战。
随着新药、免疫疗法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进步,愈来愈多病人得以长期控制病情,维持良好生活品质。关键在于治疗中有效降低副作用,帮助病人完成疗程。
“新型单株抗体”助攻,四合一新疗法更精准锁定癌细胞
滕杰林主任指出,近两年国际研究发现,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常用的“三合一标靶治疗”:即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类固醇,可有效控制病情,而现在在三合一基础上,再加入“新型单株抗体”成为“四合一疗法”,能更精准锁定骨髓瘤细胞,激活免疫系统清除癌细胞,让病情控制更稳定,长期存活率也提高。
好消息是,健保自2025年9月起有条件给付新型单株抗体,提供多发性骨髓瘤病人更多的治疗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