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待过100个沉迷手机的孩子,一个可怕的真相:这3种家庭的孩子,对手机上瘾 * 阿波罗新闻网
生活 > 教育育儿 > 正文
接待过100个沉迷手机的孩子,一个可怕的真相:这3种家庭的孩子,对手机上瘾

在家长眼里,我成绩差,不让人省心,

可游戏里的朋友,他们不会在意我考了多少分,不会看不起我,

会在我赢的时候喊我大神,没上线还会特意发消息问“今天怎么没来”。

里面的主角和我一样普通,却能慢慢变厉害,还有人一直陪着他。

我喜欢看小说,看着主角最后被人认可,好像自己也能发光了一样。

我不是喜欢玩手机,是除了手机,我找不到别的事情做了。

在刷手机的时候,我才能暂时忘了无聊,自己能稍微轻松一点。

这些话,是沉迷手机孩子的心声。

他们沉迷手机只是一个表象,背后的原因,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孩子不是天生就依赖屏幕,只是在现实世界里,

没找到一个让自己能安心、被看见、能发光的角落。

接触过太多家庭教育案例后,我发现:

有3类家庭,孩子更容易把手机当成“救命稻草”。

不是孩子不懂事,而是我们没看见他们藏在屏幕背后的需求。

1.家里高标准要求,孩子只能在游戏里找认可

作为家长,我们总说严格要求是为孩子好。

可当这份期待变成了“考不到前十就是没用”“错一道题就是不用心”,

孩子慢慢就会觉得:在现实里,我怎么努力都不够好。

心理学里的“自我价值感理论”说过,孩子最初的自信,都来自家里的反馈。

如果家里永远只看分数,孩子得不到认可和鼓励,就会去别处找存在感。

手机,就是最容易触达的出口。

14岁的小语,从小学起就活在妈妈的“分数魔咒”里

考试分数不能低于95,少一分就要罚抄整张试卷;

作业错两道题,妈妈会把本子摔在桌上,喊道“这么简单都错,你怎么这么不用心?”

为了达到妈妈的要求,小语每天熬夜刷题,可越紧张越出错,成绩一次比一次差。

直到有一次,妈妈发现小语躲在被子里玩手游,当场摔了她的手机。

小语突然崩溃大哭,喊出了憋了很久的话:

“在游戏里,我帮队友捡个装备,他们都会说‘谢谢’;我练会一个新技能,大家会夸‘你好厉害’!

可在家里,我怎么做都是错的,你从来没说过我一句好!

那一刻妈妈才愣住:她以为“严格是为孩子好”,

却忘了孩子需要的不是永远正确,而是即使做错,也有人看见我的努力。

游戏的魅力是它不苛责,

你努力就有回报,配合就有认可,

没人拿“别人家的孩子”和你对比,

也没人骂你“没用”“笨”。

就像小语在游戏里是“可靠的队友”,

可在现实里,却只是妈妈口中“不如别人”的孩子

当家庭给不了的认可,手机能给,孩子自然就会形成依赖。

2.家庭氛围差,孩子把手机当“避风港”

心理学研究早就证明:家庭稳定性与孩子沉迷手机的风险呈负相关。

当家里充斥着争吵、冷战,孩子感受不到温暖和安全感,就会本能地找一个“安全区”

手机里的世界没有争吵,没有冷战,能暂时隔绝现实的糟心,自然成了孩子的“避风港”。

“我不是喜欢打游戏,只是戴耳机玩的时候,能听不到爸妈吵架。”

这是高一女孩小艾跟我说的第一句话。

后来我才知道,小艾家天天跟“战场”似的:

有时候是爸爸加班晚了,妈妈翻着他的消费记录吵“钱没攒下,倒会乱花”;

有时候是妈妈查小艾作业,错题多了,转头就跟爸爸吵“都是你不管孩子,才让她这么差”。

最厉害的一次,俩人吵到把茶几上的玻璃杯都摔了,碎片溅到门口,

小艾躲在自己屋里,把耳机音量开到最大,手指在游戏屏幕上机械地点“组队”

她也没心思玩,就是想让耳机里的声音盖过客厅的吵架声,手机只是她躲清净的地方。

12岁的小宇,他的家里却是典型的“安静得可怕”。

爸爸是程序员,每天下班回家就坐在沙发上刷新闻、改代码,妈妈是会计,吃完饭就躲进房间对账,

两个人一天说不上十句话,更别说跟小宇聊天了。

小宇说,他最害怕的是晚饭时间。

三个人围着桌子,只有筷子碰碗的声音。

家庭里的冷漠,最伤人的不是“不关心”,是“没看见”。

孩子的欢喜、委屈、迷茫,像投入湖面的石子,连一点涟漪都没激起。

这时,手机就成了孩子逃向“温暖”的出口。

不是手机有多好玩,是手机里的人会认真听他说话,是屏幕里的世界会给她一点回应。

3.除了学习都不允许,孩子无聊到只能刷手机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想法:把孩子的时间排满作业、补习班,觉得“玩就是浪费时间”;

自己下班回家也抱着手机刷,却不准孩子碰。

可当孩子的世界里只有“学习”,没有兴趣、没有陪伴、没有新鲜感,无聊到极致时,手机自然成了唯一的“消遣”。

沉迷手机的孩子,就像活在一个透明的气泡里:

里面的孩子觉得“没什么好玩的”,

外面的家长觉得“他就该好好学习”,

谁也没走进谁的世界。

他们的心里藏着一个“无聊黑洞”,没玩手机的时候,满是迷茫和无助,只能靠屏幕里的热闹填补空虚。

知乎上有位妈妈分享自己的经历,点赞量很高:

为了给儿子攒学费、买学区房,她和丈夫在儿子小时候就外出打工,把孩子留给老人带。

老人怕孩子磕着碰着,也怕他调皮捣蛋,只要孩子一闹,就把手机丢给他一来二去,孩子养成了“离了手机就哭”的习惯。

等他们回家时,儿子已经9岁了,却有了8年“网龄”:

吃饭时手机不离手,喊他好几声都听不见;

眼睛直勾勾盯着屏幕,近视度数一年涨了200度;

班主任说,班里让大家说“喜欢的事”,

他脱口而出“第一是玩手机,第二是看别人玩手机”。

看着儿子的成绩一次比一次差,妈妈心都碎了。

她想过没收手机、逼他写作业,可儿子哭闹着说“手机是我最好的朋友”

妈妈突然醒悟:“孩子学坏了,就算赚再多钱,又有什么用?”

她毅然辞了工作,回了老家。

没有说教,没有打骂,每天就做三件事:

早上送儿子上学,晚上接他回家;变着花样给儿子做爱吃的菜;睡前陪他聊半小时天

一开始儿子不理她,照样抱着手机玩,她就坐在旁边陪他,偶尔提醒“别靠太近,眼睛会累”;

聊学校的事时儿子不回应,她就自己说“妈妈今天路过你小学,想起你小时候总喜欢在门口买棉花糖”。

慢慢地,儿子开始愿意跟她说话了,玩手机的时间越来越短,有时还会主动说“妈妈,我们去楼下散步吧”。

半年后,儿子不仅戒掉了“手机瘾”,也喜欢上了学习。

孩子不是爱玩手机,是没别的事可做。

当家长愿意花时间陪孩子发现兴趣、感受生活,让他觉得“现实比手机有意思”

孩子不会拒绝真实的陪伴和新鲜的快乐,自然会主动放下屏幕。

写在最后

我们总急着把孩子从手机里“拽出来”,

却忽略了孩子为什么要躲进手机里。

手机从来不是问题的根源,它只是孩子内心需求的一面镜子

照出孩子没被满足的需求

可能是一句肯定,一个温暖的家,或是一些陪伴。

当孩子在现实里被看见、被接纳、被偏爱,

当他知道“就算我不优秀,也有人爱我”,他自然会愿意放下屏幕,去拥抱那个更鲜活、更温暖的真实世界。

责任编辑: 叶净寒  来源: 九州金榜家庭教育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1uhhl1v0p46zl.cloudfront.net/2025/1102/2299654.html

相关新闻